观音娘娘坐着的是什么 观音娘娘个人简历

2024-08-30 09:15:02
版权说明:以下内容来自网友投稿,若有侵权请联系: 处理。

在《西游记》中,提到的观音形象大致有以下几种:

1.杨柳观音:手持净瓶、杨枝的立像。是近现代最常见的图塑形象。在非正规殿堂与民间,几乎取代圣观音而成标准像。常戴女式风帽与披肩长巾。

《西游记》第六回中,首次对观音菩萨作了正面的外貌描写。“眉如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净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杨岁岁青。”在这里,与其说观音被描写成一位法相庄严的女菩萨,还不如说作者就是按照人世间美貌女子的形象塑造“她”的。这十分典型的女性形象,切合了唐代以后流传在民间的观音传说。第十二回也有相应的描写,着重强调了手里托着“施恩济世的宝瓶,瓶内插着一枝洒青霄、撒大恶、扫开残雾垂杨柳”,并指出这就是观音菩萨的“救苦原身”。

2.鱼篮观音:脚踏鳌鱼手提盛鱼竹篮之像,或反手提鱼。

第四十九回写观音菩萨早上扶栏看花时,不见池中金鱼出来参拜,掐指一算,知道它在通天河成精,陷害取经人。于是连梳妆打扮都不及,就在林中削篾编篮。作者借孙悟空的眼光她:“懒散怕梳妆,容颜多绰约。散挽一窝丝,未曾戴缨络。不挂素蓝袍,贴身小袄缚。漫腰束锦裙,赤了一双脚。披肩绣带无,精光两臂膊。玉手执钢刀,正把竹皮削。”八戒与沙僧见状很是过意不去,说:“师兄性急,不知在南海怎么乱嚷乱叫,把一个未梳妆的菩萨逼将来也。”但正是因为她没有梳妆,便少了一些神圣的灵光,却多了一些世俗的情味,使得与百姓的距离陡地近了起来。这一节里讲,人们看见她,都说是“活观音菩萨”,都拥向河边,“也不顾泥水,都跪在里面,磕头礼拜。内中有善图画者,传下影神”。

3.持莲观音:坐莲叶上,手持莲花,常为清丽的少女面孔。

第四十二回观音菩萨令惠岸去李天王处求借天罡刀三十六把,“菩萨接在手中,抛将去,念个咒语,只见那刀化作一座千叶莲台,菩萨纵身上去,端坐在中间”,并且智擒了红孩儿。但其中仍留有“杨柳观音”的痕迹:“菩萨拔杨柳枝,蘸甘露,把他手心里写一个迷字”。

另外,在第七十一回提到的骑犼观音和第十四回里“手搀孩儿”的观音老母形象,在各地寺庙的观音造像中也时有出现。元代青瓷骑犼观音像,观音发髻盘曲,头戴花冠,脸形丰满,双目微闭,嘴角含有笑意。身着长裙,披开襟长衣,颈戴串珠、佛花,手结禅定印,体态端庄,面容慈祥,结跏趺坐莲花座上,座置于犼之背部,犼头扁平,宽嘴张开,双目圆睁,凶猛威武,是一件弥足珍贵的艺术品。而“观音老母”的形象就更多了一分民间和戏谑的意味,辽宁省北宁市常兴店镇西闾山青岩寺有一尊“歪脖老母”观音像,据《东北古迹轶闻》载:“南海落潮,现一青石佛像,请至青岩山云中古洞,群工人移石像及门不能入,有戏之者曰:老佛若一歪脖则可入,言已,佛像之颈即歪。众皆骇,吃惊老佛显圣。从容移入,皆肃然起敬而出,忘请老佛正脖,故至今尚歪。”

《西游记》里观音菩萨还常常变化成各种异相,如第十二回变化成“疥癞形容,身穿破衲,赤脚光头”的和尚,来点化愚氓众生;第十七回为了收妖,又变成白衣秀士“凌虚子”的形象。这一切与佛教因缘说法、方便众生的理论若合符节,同时儒释道三家的界限又模糊得有趣。可是就连想象力惊人的作者吴承恩恐怕也想不到,到了清末,观音菩萨居然摇身一变,变成了头顶佛光、胸挂十字架、怀抱幼年耶稣的“圣母观音”!这不得不令人感叹民间文化的强大包容力。

文殊菩萨·青狮

文殊菩萨座下为一头凶猛的青狮。而此青狮,正是封神榜中截教通天教主门下,在万仙阵中执掌太极阵的虬首仙。因被文殊广法天尊以盘古幡降服,收为坐骑。

《西游记》中,青狮两次下凡,一次是受如来指令去乌鸡国称王三年;第二次是偷下反间在狮驼岭与白象、大鹏占山为王。

2、普贤菩萨·六牙白象

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一样,为佛陀右胁侍,象征真理。

其坐骑为六牙白象,即封神演义中的灵牙仙,截教八仙之一,镇守两仪阵,后为普贤真人降服。在《西游记》中,白象随青狮偷下凡间,在狮驼岭占山为王,用鼻子轻轻一卷就活捉了猪八戒。

在佛教经典中,释迦佛的前身正是六牙白象,而摩耶夫人正是白天午睡中梦见六牙白象入怀,而后生了释迦摩尼。

3、观音菩萨·金毛犼

观音娘娘喜欢吃什么

观音菩萨以慈悲名世,她的坐骑却是凶狠异常的上古神兽金毛吼。

根据《述异记》记载:犼为龙生九子之一,却常与龙斗。康熙二十五年,平阳县上空三蛟二龙围杀一犼,双方斗了三天三夜,最后犼杀一龙二蛟力竭而死。

在封神中,金毛犼

在观音菩萨身边,有一对童男童女,男的叫善财,女的叫龙女。

龙女:

龙女是神话传说中龙王的眷属,常为龙王的女儿。龙女这一传说形象,最初来源于佛教。

唐代佛经汉译,因此在唐代也首次出现了佛教引进的龙女的形象。

观音菩萨身边的女童龙女,是“二十诸天”中第十九天之婆竭罗龙王的女儿,聪明伶俐,八岁时偶听文殊菩萨在龙宫说“法华经”,豁然觉悟,通达佛法,发菩提心,遂去灵鹫山礼拜佛祖,以人身成就佛陀。

在唐代以前,虽然本土神话也有不少龙神,但从未出现龙女这种形象。考其来源,佛教传说里,那迦蛇通常有不少妻妾子女等眷属形象。佛教传入国内后,因此也引入了龙王眷属的说法。

扩展资料

龙女传说:

一天,龙女听说人间玩鱼灯,异常热闹,就吵着要去观看。龙王捋捋龙须摇摇头说:“那里地荒人杂,可不是你龙公主去的地方呵!”

龙女便悄悄溜出水晶宫,变成一个十分好看的渔家少女,踏着蒙陇月色,来到闹鱼灯的地方。

这是一个小渔镇,风景应有尽有,龙女似痴似呆地站在一座灯山前,看得出了神。谁知这时候从阁楼上泼下半杯冷茶来,不偏不倚正泼在龙女头上。龙女猛吃一惊,叫苦不已。原来变成少女的龙女,碰不得半滴水,一碰到水,就再也保不住少女模样了。

龙女焦急万分,怕在大街上现出龙形,于是不顾一切地挤出人群,狠命地向海边奔去。刚刚跑到海滩,突然龙女变成一条很大很大的鱼,躺在海滩上动弹不得。这时出现小贩,打算卖了她。

那天晚上,观音将这件事情看的一清二楚,就派善财去解救龙女,就在大家准备要杀龙女的时候,龙女流出了眼泪。

众人赶紧拾起肉斧要斩,却被一个气喘吁吁赶来的小沙弥阻止住了:“莫斩!莫斩!这条鱼我买下了。”小沙弥用放生的借口救下龙女。

再说东海龙宫里,自从不见了小公主,宫里宫外乱成一窝蜂。龙王十分生气,看到龙女回来,她不但不安慰女儿,反而将其驱逐出去。

龙女伤心极了,茫茫东海,到哪里去安身呢?第二天,她哭哭啼啼来到莲花洋。哭声传到紫竹林,观音菩萨一听就知道是龙女来了,随后,就产生了龙女拜观音的故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