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乾闼婆(Gandharva),乐神名。不食酒肉,唯求香以资阴身,以香为食,亦称香神,香阴,寻香行。
先说明一下,佛教中记载的神,和一般民间的神,或基督教的神,有相当的差异。
神,一般可不具有物质躯体,但也可以具有形象;不受人间自然规律限制,能对人类的物质世界产生影响,甚或控制世界的一部分或全部。
因此,基督教的一神,民间的多神(阴神、阳神,正神、邪神…等),都有其各自的定义。
佛教的神,指“具有灵妙不测之德者之通称,通名八部众,天神乃至阿修罗神等”(佛学大辞典)。
而八部众(有时亦称为天龙八部),是常随佛行,拥护佛法的。因此,在经文中,常会见到他们的身影。
要说明的是:在六道中,以香为食的众生很多。
譬如食气饿鬼(揵陀)、食香烟饿鬼(蘇揵陀),均以香为食,有大神通。
至於其业力为何如此,则可详《正法念处经》卷十六。
因此,即便有香气,会有什麼样的神或鬼来吸附,端看一心。
简言之,什麼心念,便会招引什麼众生。
若心念端正,或为施食等,则依教,依法行之即是。
诸法毕竟空相,供参~
1.在佛教中,"香火旺"这一表达有着特定的含义。它首先指的是寺庙或佛教活动中,烧香、祭拜的行为持续不断,显示出信徒们对佛教的虔诚和热情。
2."香火旺"也象征着佛教徒的数量众多,佛教信仰得以传承和弘扬,不会断绝。这种繁荣的香火象征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和影响力的增强。
九华山地藏法门,有一个地藏占查法,是算人因果的,但不是算命的,这也是佛门中的一个修行法门,用一些占查轮来根据你的因或者果来测算出你前世的因或者你后世的果.但是这种法门一般是作用修行者用来检测自己或他人的修持用的一种方法,而不是用来算命的.香火观察法,是根据某个人烧的三支香,三支香燃烧的速度的区别,来应证一些事情.这两件事都不是用来敛财的.地藏占查法是需要修持的,香火观察,只要有一张香火观察图,自己都可以看.
首先必须明确,道教大罗金仙不落轮回道教的仙道并非佛教的天人道!要想知道道家修行能否超脱三界六道,我们要确认一点:什么是仙?一些佛教徒经常说“道家是佛教所说的“外道”,道家的果位最高是也只是仙,不能脱离生死轮回”,这是一个天大的谬误!这种话他们说得很顺口,然而说这话的人显然并不理解“仙”的概念,只是将中国所说的仙,与古印度的外道修行人或婆罗门教观念里的诸天混淆起来。
一.仙不等于古印度外道,这点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古印度的外道修士虽然长寿且有一些神通,但是却并非如仙家这样超然物外,依然有生死,显然这比不上仙家境界,而且这些外道修士大多所求的不过死后生天注意,死后生天是弃人身而得天身,依靠的是业力福报,而修道成仙乃是自力成就,两者天差地别。古代翻译佛经的人为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将外道修士翻译为“仙人”,却不想误导了大批不知变通读死书的愚人,将道家仙人与印度修士混淆在一起,实在可叹。
二.仙不等于印度诸天。道家说五道轮回,大略等同佛家六道:神道(天与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神道本身,是五道之一环,诸如地祗鬼神,大多有职司所在,受天律束缚,虽有威福,有罪则贬,其情形与佛家所说天人、阿修罗的处境一样。然而,所谓仙家,不论是先天后天的尊真,要么是大道化身,要么是得道真人,早已达到庄子所说逍遥游的境地,不受外在的限制,更不用说业力了。因此,更与神道无关。道教咒语,役使神道乃是常事,却并不敢烦劳仙人,也正是这个道理。虽然有些僧人说“仙家终落空亡”,此语释迦牟尼也不曾说过,显然是一句妄言。若仙为业力所拘而不得超脱三界,仙道亦不足贵也!
三.为什么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仙人不能脱离生死轮回。其实,原因在于道家仙真神圣给予人们的形象,比如朝元图里所描绘的诸天神道与大罗仙真云集朝礼玉帝的情形,就使人们片面地以为道家仙真之间仍然有人间的阶级,大罗圣境就是天上的,然后很自然地把佛教关于帝释天的见解直接嫁接到道教的大罗天三清境上。其实,错了!玉皇天尊不是帝释天,《高上玉皇经》中明确地写道玉皇大帝本是净乐国,因为怜悯众生,出家修道,先证仙道,再证金仙(也就是佛家四圣果中的佛果),号清静自然觉王如来,最后才修至玉皇果位。如果说佛家的佛果是早已超脱六道的,那么玉皇自然也已经超脱六道。事实上,玉皇也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一个神灵的与三界的主宰,而是依据大道运行而燮理这个世界的大圣者。最重要的是,无论玉皇,还是大多数现帝君相、神王相、天将相、宰官相、天人相乃至神道相的道家仙真,都早已经超脱轮回,他们这样出现在人前乃是为了更好地接引救度世间有情众生,而显化的表象,就像观世音的男身女相是一个道理。道家的大罗金仙早已不落轮回,事实上,修到地仙果位以上就可以说与阿罗汉一般,没有堕落轮回之虞。佛教之六道说并不见於古印度佛教经典之中。而汉地佛教在道教五道说基础上萌生六道,恐怕是为了自抬身价,要标榜佛道的果位境界要比道教的仙道神道要高出一等。后世人等不加思索,人云亦云,甚至连道教中人也跟着唱和。导致一句妄语流传千古,真乃一人妄语,万人妄行也!
后世的道经里总在提魔,玉皇经:"若诸魔道,一切诸魔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安处天宫斗战之苦各得休息."可见魔也是存于天界的净天地神咒:"按行五岳八海知闻魔王束首侍卫我轩雷祖宝诰:"以清净心而宏大愿一智慧而伏诸魔."灵官咒:"仰启神威豁落将,都天纠察大灵官。火车三五大雷公,受命三清降鬼崇。手执金鞭巡世界,身披金甲显威灵。绿靴风带护身形,双目火睛耀天地。顷刻三上帝,须臾九地救生灵。银牙凤嘴将三千,虎首貔貅兵百万。走火行风前后卫,穿山破石捉妖精。
祈晴祷雨济世问,附体圆光通事意。治病驱邪如电闪,收瘟摄毒义群魔。飞腾云雾遍虚空,号令雷霆轰霹雳。三界大魔皆拱手,十方外道悉皈依。我今启请望来临,大赐雷威加拥护。"等道教经文中多次提到魔.后世的道教也形成了六道之说,玉皇经曰:"微妙解脱,自然之香,是香芬馥,周遍诸天,极妙乐土,及诸大地,一切福处,六道一切众生,闻是香者,普蒙开度。所谓天道、人道、魔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若诸天道,一切天人,或有能闻是此香者,五衰四相,永得消除,转增天福。若诸人道,王臣兆庶,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即得人天,长寿之乐。身或灭度,乃得脱壳尸解之道。若诸魔道,一切诸魔,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安处天宫,斗战之苦,各得休息。若诸地狱道,一切罪魂,或有能闻是此香者,离地狱苦,得净土乐。若诸饿鬼道,一切饿鬼等,或有能闻是此香者,即得饱满,无恼。若诸畜生道,一切畜生,或有能闻是此香者,脱畜生苦,得智慧乐。"可见,玉皇经成书较晚,但可见道教已形成本土特色的六道.早期的道教没有成魔之说,但有凶神恶刹之说,凶神恶刹被后世称之为魔(恶刹是从佛教传来的).四.佛教之"仙"与道教之"仙"的区别:佛教的“仙”与道教的“仙”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佛教的“仙”其实是指修行的人,主要是指佛教之前印度各种派别的修行者。而道教的“仙”,其实是修行之后所得到的果位,是指成道的天仙、等。道教的“仙”真实含义,其实与佛教的佛、菩萨、罗汉相对应,但是佛教的果位分得更细、更科学。读佛教和道教的典要弄懂这两个概念,更不要因此认为佛教的果位就比道教高,同样的,道教的“龙”与佛教的“龙”也是不同的两个概念,道教的“龙”级别的神兽,而原始佛教特别是古代印度的“龙”,其实就是“蛇”,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的“龙”才开始中国化,我们中国人才把佛教的“龙”变成中国的“龙”。佛教和道教的许多概念,虽然文字相同,其实含义完全不同,这是我们务必搞清楚的,不能人云亦云,以免自误误人。
佛教的仙人,指的是外道苦修的人,包括婆罗门教,耆那教的修行者,而这些修行者未必都是以长寿为主要特征,相反,他们大多是以苦行和博学闻名.
至于龙,就不提了,像把phoneix定位成凤凰的事迹,实际是个大笑话.说句实话,依据这种翻译逻辑,我们可以称呼火鸡为鸾鸟了.
至于道教的仙人果位的问题,应该看看太平经,一般道教宗教方面的仙人地位分级,都不出太平经的范围.
道教仙人的境界,地位,有以境界分的,比如太清九仙,上清九真,玉清九圣.
有以官位分的,比如太上,帝君,神王,仙王,真人道士等等
有以修行层次分的,比如天地人鬼水仙
有以修行方法分的,比如洞房,黄庭,消魔,等等.
五.翻译的问题:比如佛教的“性”和中国的“性”,佛教的“天”和中国的“天”,佛教的“仙”和中国的“仙”,佛教的“道”和中国的“道”,佛教的“龙”和中国的“龙”等等都不是一个含义。但是很多佛教徒却分不清,混淆在一起,进而贬低中华文化,这是非常可惜的。自古道:高僧不忌道,高道不忌僧。佛教传入中土,融入了大量的中原文化元素,其中也包括道家的文化元素。因此,,不仅是佛和道,加上儒家文化,合称儒释道“三教”,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佛教名寺和禅宗祖庭,少林寺那著名的“三教合一图”即是很好的明证。足见至少在当时,佛道互相尊重和融合是连佛门也能欣然接受和标榜的事实。所谓“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佛道本无高下之分,你颂“阿弥陀佛”可通西方极乐世界,我念“太乙救苦天尊”同样能达东方长乐世界。用西方人的话来说,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高僧和高道之间从无纷争,互相尊重,互有来往。只是底下一些不明真正的佛道为何物的人或出于门户之见、或出于一己私利在那里争来争去。中国自古道佛发展各领风骚,既有弘道的《封神榜》,也有诵佛的《西游记》,毕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总归是多元的、丰富的。只是到了清代,因笃信藏传佛教,同时惧怕汉族人民以道相聚来反抗满清,大力打压以汉文化为核心的道教,致使道教在近代趋于衰落。学佛者都应记住这样一个史实,佛教之所以在发源地印度衰亡,原因是多样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门户之见,致使印度教获得了放手发展教徒的大好时机;而佛教之所以兴盛,也正是得益于中华文化博大的包容性。故而佛教传入我国并逐渐成熟后,才出现了高僧不忌道,高道不忌僧的和谐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