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看面相的是谁 历史人物真实的面相图

2024-09-15 10:16:51
版权说明:以下内容来自网友投稿,若有侵权请联系:xiaogutou777@qq.com 处理。

(1)《麻衣相法》作者:麻衣道者,麻衣相法是相术史上一部总结性划时代的著作,集前代相术之大成,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发挥,最终奠定了相术学的理论体系。在此之前的相术,并没有系统的论述,可以说自麻衣相法开始相术才真正有自己完整的理论和方法,流年部位、十二宫、金锁赋、银匙歌、神异赋就是它的理论根基所在,凡学相术者必看此书。

此类书像古籍阁或者易半仙所藏的命理类的电子版书籍非常多

(2)《柳庄相法》袁珙,本书为清代古本,相传袁珙在看见仁宗时,脱口就说天子,看见宣宗就知必是万岁太子,见到姚广孝,相其是刘秉忠一类的人物,后来他的断语,都一一应验,由此可知其相术的神奇。

(3)《相理衡真》陈淡楚,本书是我国四大相书之一,为众相书之首,是相学文化宝库中的精华。作者为了探究相术要诀,购买大量数术之书,精心研究20年,博通诸数术,探求相术起源,集百家之长,独树一巾,概述相理,细述玄机,讲述要诀,绘制图形,条分缕析,揭其纲领,敢于阐述古人未发之玄机,述古人未言之妙理,学通后则外可以视人,内可以治己,吉凶悔吝,均可前知,了如指掌。

(4)《冰鉴曾国藩》能够在清朝后期的乱世中扶持危局,曾国藩自有过人之处,尤为人称道者是他的识人之术,清代后期的人物,经他赏识和提拔的有名有姓有成就的有几百人,例如李鸿章、刘铭传、胡林翼等。这本书与其它相术不同之处在于,它主要讲解的识人之术,因此对于管理者学习它就可以有识人的眼光,成就自己的事业。

(5)《相法陈公等》作者爱好相术,自己学习以后,用来相人,发现多不应验,于是放弃了相术,后来在高山游玩时,在山脚下遇到一个老人,偶尔谈想相术,他觉得相术不准,老人给他讲示了相术的活用之法,于是向老人请教,老人教给他法诀,后来用此法诀游历大江南北相人,很少出差错,作者又将前代应验的相术,进行注解,同时加上自己学到的心法,可以说是民国相术的一部集大成之作。

(6)《萧湘居士相法全集》作者萧湘居士,包括萧湘相法上下册、实证相理学、气色大全共四本书。

作者教授相术二十多年,经验丰富,本书是他的集大成之作,学过此书后,可知自己的命运;可印证家人之命运;有助于把握美好的良缘;可以快速识人,可谓奇验无比,在生活中可以从容把握进退良机。

针对这个问题,答案是安国北七公算卦的人是黄帝。

黄帝是古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被认为是文明的始祖,他曾经把安国北七公算卦发明出来,他的算卦方法被认为是古代最早的算卦方法。

安国北七公算卦是一种古老的算卦方法,它是由黄帝发明的,它的基本原理是用七个公牛的角来把八卦分成七个部分,每个部分代表一个八卦,然后根据八卦的关系来确定结果。

安国北七公算卦的做法步骤如下:

1.准备七个公牛的角,每个角代表一个八卦,把它们放在一起,每个角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2.把八卦分成七个部分,每个部分代表一个八卦,然后根据八卦的关系来确定结果。

3.根据八卦的关系,把它们放在一起,每个角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然后根据八卦的关系来确定结果。

4.最后,根据八卦的关系,把它们放在一起,每个角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然后根据八卦的关系来确定结果。

安国北七公算卦是一种古老的算卦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命运,并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预测未来。它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人生,并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相书?是“尚书”吧?

应该是工部尚书李永绍,为山东宁海州西解甲庄(今烟台市莱山区解甲庄镇西解村)人。

大清面相

参考资料:

解甲庄走出的工部尚书

2007年10月16日来源:烟台晚报

李永绍并不是解甲庄历史上第一个入朝做官的人,事实上,仅在有清一代,西解甲庄村读书进仕者就多达二十余人,而官居一品、为人正直、为官清廉的李永绍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关于这位工部尚书的故事至今在莱山区一带仍为人津津乐道……

清雍正二年(1724年),山东宁海州西解甲庄(今烟台市莱山区解甲庄镇西解村)出了一位官居一品的尚书,他就是至今仍为乡人所津津乐道的清工部尚书李永绍。

李永绍,字绳其,号省庵,晚年自称“痴愚老人”。生于顺治,康熙进士,雍正尚书,卒于乾隆。一生经历了四朝皇帝,在其中的两朝任过职。

为民义杀御赐牛

李永绍为官清廉,爱民如子,解甲庄一带至今流传着他义杀御赐牛的故事。

“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明清两代有帝王在先农坛祭祀先神的传统,每年开春,皇帝还要扮演一次普通劳动者,亲耕陇亩。康熙帝时,有一年又到了御驾亲耕的时候,皇帝问左右:“哪位爱卿可以扶犁耕田,做一下示范?”身边的大臣面面相觑。这些多年寒窗苦读的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哪里有过种田的经验?这时,农民出身的李永绍说:“臣愿试试。”话毕,挽起袖子扶着犁,赶着牛稳稳当当地向前走去。皇帝很高兴,当众就把这头牛赐给了李永绍。这头御赐的黄牛被送回了宁海州西解甲庄老家,不敢圈养,也不能让它干活,只能是由着它乱窜,“东吃八百亩,西吃八百亩”,这下老百姓可遭殃了,谁家那点薄田经得起这么糟蹋?百姓敢怒而不敢动手,后来李永绍知道了此事,立即令人把这头牛处死了,然后奏告皇上,说牛不服水土得暴病而亡。从此,乡邻得以太平。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春,文登、宁海州等地因为大旱引起大饥,饿死者大半。李永绍写下了著名的代表诗作《甲申叹——康熙甲申岁荐饥》,诗作描述了当时“千村万落寂无烟,卖妻瘗子啖人肉”的真实情景,发出了“安得高廪千万斛,大庇一郡穷民果其腹”的呼声,为民呐喊,后来朝廷下令减免了三年的田租。

举贤避亲传佳话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朝廷任命李永绍为顺天乡试主考官,其间所录取的名士张经南、储中子等,皆为一时耆宿,一时舆论翕然,人们把他称为“伦鉴”。此间也发生了一段小插曲。

话说解甲庄南冶头村的杨家也是书香门第,与西解李家世代友好,李尚书的大女儿就嫁给了冶头村杨家的一位书生。这位书生女婿聪敏过人,勤奋好学,经过多年寒窗苦读,这年秋天,要参加乡试了,李家有人告诉他,说“你今年定能金榜题名”。杨公子起先只当别人是说吉利话儿,后来才得知话出有因,原来此次考试的主考官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岳父大人、尚书李永绍。杨公子想自己多年饱读诗书,本想凭真材实学考取功名,但如果是岳父大人做主考的话,考中了别人也会说三道四的,所以,他毅然放弃了这次考试。后来李尚书闻听此事,把自己的女婿大大赞扬了一番。并告诉他自己确实是主考官,但不是本省的,而是顺天(今北京地区)主考官。这位杨公子终于在雍正朝考取了举人,那时李尚书已告老还乡了。

晚年的李尚书致仕归里,雍正皇帝恩准于其故里修建尚书府及后花园约山亭,退休后的李尚书“徜徉其中,日莳花竹,畜禽鱼,焚香观书,饮酒赋诗以为乐。”并留下一部《约山亭》诗稿。

清正遗训警后人

成于民国年间的《清史稿》洋洋近三百卷列传,收录的个人传记成千累万,却唯独没有这位一品部院大臣的传记。这是为何?最近,笔者看到一位李氏后人整理的一篇资料,终于揭开了这个谜团。

1914年袁世凯当权,为编纂《清史稿》,在北京设立以赵尔巽为首的一百多名文人参加的清史馆。《清史稿》历时14年,期间因经费拮据,不得不多次向民间募集资金。

李永绍的裔孙李子宾,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投机经商发了财,在烟台北大街开设了经营批发绸缎的商号“裕兴祥”(地址在今市文物店西侧),并在日本大阪开设了分号。有一年,清史馆经费困难,与李子宾关系不错的总纂柯劭忞派人持亲笔信到大阪找他,让他为《清史稿》捐五万“袁大头”,李子宾是李氏家族中有名的“三倔子”,对送信人说:“你回去告诉柯公,我家尚书爷临终有遗训,子孙后代不许拿钱买虚名!”

柯劭忞将这一情况报告了赵尔巽,赵在馆务会议上公开声明“不许为李永绍立传”,于是一部《清史稿》,独缺李永绍。文/图解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