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发展,由宋代的大江南北成百上千窑口百花争艳的态势经由元代过度之后,到明代几乎变成了由景德镇各瓷窑的局面。景德镇瓷器产品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因此,真正代表明代瓷业时代特征的是景德镇瓷器。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主,其它各类产品如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单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以景德镇的青花为例:洪武时期青花色泽偏于黑、暗,纹饰上改变了元代层次较多,花纹繁满的风格,趋向清淡、多留空白地;永宣时期青花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颇负盛名,其所用青料为进口的苏麻离青;成化弘治、正德青花胎薄釉白,青色淡雅,其青料为国产的平等青;嘉万时期青花蓝中泛紫,发色艳丽浓重,其青料为回青或回青与石子青混合使用;万历后期,天启至明末青花蓝中泛灰,青料为国产浙料。在青花瓷发展的基础上,明代的彩瓷发展也有一个新的飞跃。明代永乐、宣德之后,彩瓷盛行,除了彩料和彩绘技术方面的原因之外,更主要地应归功于白瓷质量的提高。明代釉上彩常见的颜色有红、黄、绿、蓝、黑、紫等,代表性的为成化斗彩,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例如成化斗彩器的釉上彩,彩色品种多且能据画面内容需要自如配色,其鸡冠的红色几乎与真鸡冠一致,葡萄紫色则几乎是紫葡萄的再现。所以,彩瓷器一般都十分精巧名贵,如举世闻名的成化斗彩鸡缸杯等。在成化彩瓷基础上,嘉靖、万历时期的五彩器又揭开了彩瓷发展史上的新篇章。成化斗彩瓷,色彩鲜艳,画染风格以疏雅取胜;嘉万时期的五彩则是以红、淡绿、深绿、黄、褐、紫及釉下蓝色为常见,彩色浓重,其中红、绿、黄三重为主,尤其是红色特别突出,因而使得嘉万时期的五彩器在总体上有翠浓红艳的感觉,极为华丽。明代除青花、斗彩和五彩之外,其单色釉也有突出成就,代表性的是永宣的红釉、蓝釉、成化的孔雀绿和弘治的黄釉。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继承前朝的(特别是日用器)之外,也有因时代需要变化而新产生的,如永宣时期的压手杯、双耳扁瓶、天球瓶等。成化时期则以斗彩鸡缸杯、"天"字盖碗等为典型器物;正德、嘉庆、万历各朝的大龙缸、方斗碗、方形多角罐、葫芦瓶等也都颇具代表性。另外也有各式文房用具如笔管、瓷砚、水注、镇纸、棋子、棋盘、棋罐等瓷器传世。明代瓷器装饰手法已从元以前的刻、划、印、塑等转为彩绘(绘画)为主要手法。绘画纹饰的内容更加复杂多样,植物、动物、文字、山水、人物、花鸟、鱼及虫等无不入画。明代早期以写意画为主,画风自由、奔放、洒脱;明后期以写实为主,画面抒情达意,简约轻快,极有漫画趣味。明代瓷器上的款式以书写为主,官窑款工整端庄,民窑款则多种多样,以吉祥语款为多见。
明朝(368—644)最初建都安南,后来迁至北京。明代统治者起先是本着“驱逐胡虏、恢复”的原则元朝统治的,所以它的文化艺术特点明显有追溯唐、宋风格的痕迹。在名目繁多的寺庙里,供奉着各式各样的神像,从题材到表现手法上日趋世俗化、民间化。石窟雕刻方面已接近尾声,虽然在敦煌等大型历史悠久的石窟中仍有明代作品,但就其艺术价值而言,已不能为雕塑史一提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促使远离人群的石窟艺术为寺庙艺术所替代,尤其是私人祠堂的兴起,几乎使石窟开凿在明、清两代走向绝迹。
山西为我国明代地表文物保存的省份,平遥双林寺便是其中之一。双林寺的历史较为古老,元明“中都寺”,至宋改名。现存明代造像一千余身,最有代表性的是金刚力士像、渡海观音向、罗汉像,以及众多的供养人像。供养人造像写实能力极高,充分表达了人物性格和精神状态。明代造像材料以泥塑为主,北京的区也有众多寺、庙、宫、阁内保留有塑像,据记载,有许多塑像直到“”前还保存完好,后来遭到人为毁坏,实在是件憾事。
十三陵现在已成为北京地区着名的旅游景点,位于昌平县境内,它是明代十三位皇帝的陵墓集中区。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墓设在南京,而成祖朱棣加害于只有四年的朱允炆,使其死无葬身之地,这位第二代皇帝惠帝,比最后一位(第十六位)崇祯皇帝更惨;还有一位景帝(第七代)朱祁钰亦无陵墓。十三陵以成祖长陵为中心线排列的雕塑群与孝陵一致,但与前代有所不同,计有独角兽2对、石狮2对、华表2对、石马及石人物6对、石虎4对、石羊4对、官吏2对、伺臣28对,这条神道现为十三陵共同的神道其他十二座墓陵没有各自的神道雕塑,只设牌坊、宫门、碑亭等建筑。十三陵的石雕在体积上大于孝陵,从总体风格上看,虽有比较精细的技术处理,但与前代比较起来,缺乏艺术活力,有概念化的倾向。明代第陵的雕刻群还设置在安徽、江苏泗洪、江苏南京、北京、湖北等地,一为光宗耀祖、一为安定各地人心,之孝陵设置在南京钟山,非前代“以山为坟”而是“依山为陵”。孝陵规模宏大,布局独特,清时被整修过,略逊色一些。这座建于永乐十一年(43年)的陵墓至现在尚存石雕8对,体积比较庞大,形象概括、简练,可称为这一时期雕塑艺术的代表作。
明代的墓俑雕塑比前代要多,其中主要制作材料为木或陶。木俑不易保存,所以后人发掘所得的木雕大多损朽,严重丧失其艺术价值。而陶塑的保存则比较完整,除非人为损坏,一般都能从中体察其原貌。河北省阜城县嘉靖明墓比较有代表性,除陶质俑人外,还有体现墓主人生前生活场景居室、厨房等;另一处明时期墓俑,为西安五十年代所发现,其雕塑风格真实生动,反映了当时日常生活中的形象。此外,在江西、上海等地的明墓中,也有大量墓俑被发现。
明代建筑至今尚有许多得以留存,我们可以看到大量以砖、石、木、陶等材料制成的装饰雕刻构件。这种以装饰为目的的雕刻艺术遍布全国各地,广泛存在于宫殿、庙宇、祠堂、园林建筑以及民间住宅等建筑上。其雕刻内容依据建筑的功能不同而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动物植物以及几何图案、吉祥图案等等,大多雕制精细、色彩亮丽。如明十三陵前的石质牌楼,就是以圆雕、浮雕以及线刻等手法组合而成,艺术效果较好。
宜兴紫砂作为传统的陶瓷艺术,蕴含了博大的文化精髓,厚载着古老的文明,同时又烙上时代的印记,凝结着陶艺家的技艺和创造。紫砂雕塑作为宜兴紫砂艺术品中的一大门类,是与紫砂茶壶相领顽的陶艺瑰宝。
紫砂雕塑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可以是人物肖像、历史故事,也可以是神话传说、生灵瑞兽……而佛像则是紫砂雕塑中的传统主题,有着四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技艺人员通过临摹、学习和借鉴寺庙、石窟、壁画中的佛像形式,进行再创作,用紫砂土捏制出风格独异的佛像艺术品。这是一种佛学魅力的外溢,是宗教文化通过艺术行为的寄托,是由作品内涵默化出的虔诚和责任。紫砂佛像也就以形象生动而富有生命力的表现去感动观赏者。
我们在紫砂雕塑的实践中,继承传统,紧跟时代步伐,塑造了不少具有性格特征、生动感人的佛像,展现佛学所包容的艺术形体和精神内涵。
下面,就紫砂佛像的传承脉络、民俗民风和技艺特色作简要论述。
紫砂佛像创作的传承脉络。宜兴紫砂佛像的艺术创作受到了佛教、佛学的宗教文化影响,在艺术设计中常常以菩萨为主体,以形写神,以神为主,形神兼备为原则,力求个性明朗,体态多样。据相关资料记载,早在明朝万历年间,紫砂名家陈仲美就“塑大士像,庄严慈悯,神采欲生,璎珞花鬟,不可思议,”将观音像塑得栩栩如生。而时大彬手塑的“持经观音像”,呈现明代时期观音像的特殊造型,面部宝相庄严,衣袂飘逸,足踏荷花,飘洋渡海,海浪涛涛,鼓荡前行,成为紫砂佛像的经典之作。
对于佛像的雕塑,虽然是面善心慈,常带微笑,但是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区别。两魏、北周时期塑的佛像和菩萨脸庞清瘦,脖子细长,呈男性特征,谓“瘦骨清相”。唐代开始有了变化,不仅从男性的相貌改为端庄美丽的女性,而且脸部丰满,手臂圆润,充盈人性,俨然良家妇女。这种风格的变化正好同佛教不断地与社会融合、不断世俗化的过程吻合。佛的形象总是由人来塑造的,渴望渡过苦海的众生把慈爱与希望寄托在菩萨身上,而人间最慈爱的是母亲,于是菩萨也就在雕塑家的手里成了女人的容貌。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的紫砂“十一面观音像”,以新的视觉,新的构思,展现观音菩萨丰富情感和多种身影。《法华经》说,观音菩萨为了救苦救难,慈悲为怀,能现出三十三种身影,如送子观音、持经观音、杨柳观音、延命观音、水月观音……她以一颗博大的佛心接纳善男信女,洋溢佛的微笑。我们创作的“如意观音”、“慈瑞观音”、“大慈大悲观音”等也传承着紫砂佛像的文脉,以不同的形象诊释观音的慈爱和博大。
紫砂佛像的民俗民风。紫砂佛像的作品很多,除了如来佛,还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王菩萨。他们代表着修行的四大要素:智、悲、愿、行。对于凡夫俗子而言,总希望用智慧和慈悲去点亮自己心灵的明灯。我们在雕塑佛像的时候,将他们的形象、精神、容貌贴近现代人的理念和思维,体现民俗性,炫示人性化。运用紫砂土的质地美和可塑性,让创作的佛像如“飞天像”、“福禄寿”、“布袋开心佛”等成为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受大众爱戴。
关公是三国中的人物,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忠勇结义,护国佑民,是民众心目中的武圣人而受到供奉。在佛教中说关公是伽蓝和尚的化身,这位忠义神勇之士皈依佛门也是慈悲让他的心灵闪光。我们雕塑的“夜读春秋”关公像,一派古代文官的神态。他端坐于扶手靠背椅上,器宇轩昂,右手捋美髯,左手持书简,既是民俗化的佛像,也是佛化了人物像。通过作品的形式、技巧与作者的观念、构想有机结合,上升为完美的确切的雕塑艺术语言。
此外,民俗性的佛像雕塑是借特定生动形象的创作来寄托某种寓意,体现某种精神,带有祈福、祈寿的元素,透溢民俗趣味的意蕴美。例如我们创作的“福到眼前”、“连生贵子”、“气功达摩”等,都是民风民俗与陶塑艺术的和谐统一同凝聚的真情真趣,力求达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的境界。
紫砂佛像的技艺特色。紫砂佛像的创作是以善良的心态、托物喻理、借佛扬善,塑出和善、天真、美好的意境,传承传统泥塑文化,包括紫砂文化、佛教文化等等。我们在佛像的捏制中紧扣主题,或是张扬正义之道,或是讴歌佛像精神,或是彰显生命价值,都蕴含对客观事物的思考和解读,突出造像的形象化和典型性。
传统的泥塑有4种手法,一是圆塑,就是完整而独立的立体塑像;二是高浮塑,相当于高浮雕;三是薄肉塑,相近于浅浮雕;四是粘结塑,又叫影塑。紫砂佛像创作是采用圆塑手法,并恰当地运用紫砂泥片成型、捏塑成型、印制成型、贴塑成型等技艺技巧,把握典型性的形象,创造似人化的情节,艺术地提炼、强化佛像的精、气、神、韵,有着木刻、石刻佛像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
杰出的雕塑家罗丹说过:“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在紫砂佛像的艺术创作中把形体塑造变成表现人物心灵、思想和激情的有力手段。“开心佛”、“布袋和尚”、“财神”、“八仙”、“韦驮”等都各有个性。眼神、手势、衣衫、面容都细腻刻划,生动传神,以柔润的光泽,沉着的气度,折射出佛的庄严和佛的魅力,从中感受佛在心中的虔诚和圣洁。
紫砂佛像闪烁深邃的佛学思想,是雕塑艺术中永恒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