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农历七月十四是鬼节吗?7月14日是鬼节还是7月15日?这两天都是鬼节,因为南北过节的时间不一样,所以鬼节的时间也不一样。在南方,它是在7月14日庆祝,而在北方,它是在7月15日庆祝。这个节日的习俗是一样的,但是不同。下面是边肖万年历中鬼节的详细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农历七月十四是鬼节吗?是7月14日还是7月15日?
鬼节
农历七月十四是鬼节吗?
农历七月十四是我们所说的鬼节。南方,农历七月十四是鬼节,而在北方,它落在农历十五。
中元节是道家的说法。中国古代在1月15日、7月15日、10月15日称为上元、中元、下元:上元为天公赐福百姓日,中元为地方官赦日,下元为水官救世日。所以我要把时间花在元朝中期。中秋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秋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在南方,它也被称为“鬼节”。也有人说中秋节是在农历的七月十四日。这一天,人们带着祭品,到坟前祭奠祖先,类似清明节的上坟。在封建时代,当地政府还命令寺庙里的和尚和道士为逝去的灵魂设立道场,以祭奠战死的士兵。在中秋节期间,人们焚烧大量的纸钱。
农历七月十五的中秋节(有些地方,尤其是中国南方,相传是七月十四日,宋末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提前一天庆祝节日以逃避),道教称之为中秋节,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简称盂兰盆节),民间称之为鬼节,为七月半(一些客家人的称谓是八月半,与中秋节相对)。这个节日从农历七月一日到七月三十日持续一个月。
7月14日是鬼节还是7月15日?
7月14日和7月15日都是鬼节。
7月14日或15日,地狱之门大开之日。家家户户都要准备纸钱、果盘、供桌“烧经”。专门蒸馄饨和饺子。家里有了新的死亡者,葬礼前的7月13日要烧佛经。什么是烧经,一般理解为祭祖的一种形式烧纸钱磕头。
农历七月十四是鬼节吗?是7月14日还是7月15日?
鬼节
无论是烧纸钱送祝福,捧着雏菊送哀思,网络祭祖,还是点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怀念过去,一起给祖先送祝福,这是人的灵性的自发性,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同时,“活着的人要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辜负社会和朋友,不要辜负永远离开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会遇见他们。那时候你就可以骄傲地说,你是人间英雄,你是冥界鬼英雄!”
7月14日/15日不仅是民间的鬼节,也是道教的中秋节,佛教的盂兰盆节,是三教合一的节日。道教中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统称三官。这三位官员是玉皇大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巡视人间善恶,向天庭报告。正式生日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也叫三元。七月十五,叫中原。这是地方官员宽恕罪过的时候。这一天,他会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凡人、禽兽的表现,画一张素描,赦免罪过,免受惩罚。在中秋节那天,人们会做一些祭祀活动来拯救那些鬼魂。
农历七月十四是鬼节吗?是7月14日还是7月15日?
鬼节
7月15日是兰花盆地的佛教节日。据说释迦牟尼有个弟子叫目连,他的母亲虽然年轻漂亮,却没有什么善言善语,对钱很吝啬,特别讨厌和尚。她死后被扔进恶灵的行列,被饿鬼缠住,吃不下饭。他向佛祖求助,佛祖感受到了他的孝心,赐他《玉兰笔经》。七月十五日,叫他准备各种香料水果,各种器皿放入盆中,供养十个僧尼。直到这时,他的母亲才离开了邪灵世界,去了天堂。有鉴于此,佛陀推而广之,要求佛门弟子尽心尽孝。每年的7月15日,他们会做一个兰花盆,供佛供僧,报答父母的恩情。
兰花节(鬼节)原本是表示祝贺和感谢的意思。它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佛经《枷蓝经》中有一段记载:佛祖宝座下法力的弟子慕仙莲,生前有一个作恶太多的母亲,死后跌入阿碧无尽的地狱,遭受无尽的苦难。木友莲虽然法力,但总是着母亲受苦而又无能为力,于是求助于佛祖。佛陀指示,在七月十五日,要为木宣莲举行十僧宴,十僧要为木宣莲的母亲诵经,让木宣莲母亲的鬼魂受到骚扰,让木宣莲的母亲得到安宁。因为7月15日接近收获的季节,一年中最重要的时间不冷不热,所以是穿越游魂的最佳时间。
鬼节不是农历7月14号。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便是中国一年一度的“鬼节”中元,佛教中称为“盂兰节”。相传到了这一天,阎罗王就会打开地狱之门“鬼门关”,让关押的鬼类出来自由活动,直至七月结束才回归地府。因此,民间便盛行在这段时间对死去的亲人进行拜祭招魂,烧冥钱元宝,纸衣蜡烛,放河灯,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灾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气。
实际上,“鬼节”源自佛教“盂兰盆会”。相传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尊者在未得道前,父母双亡,他十分思念自己的母亲。等到修成之后,他便用天眼通察看地狱,寻找自己的母亲,结果发现母亲已堕入饿鬼道,食物入口,便化为熊熊烈火,苦不堪言。目连很心痛,便去向师尊释迦牟尼请求解脱之法。释迦牟尼训示道,由于你母亲生前罪孽深重,死后堕入饿鬼道,万劫不复,如要解脱,非你一人之力可为,须集合众人力量,方可化解。于是目连历尽艰辛,广集僧众比丘,于七月十五日做了一场盛大的法会,超度地狱亡魂,终于使母亲脱离苦海。
中国的鬼文化源远流长,在原始社会,人类崇尚万物有灵思想,《礼记祭法》载:“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万物死曰折,人死曰鬼。”到后来,鬼的概念越来越清晰地从万物有灵论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特的文化,构成了庞大的鬼魂体系,如地狱、冥君、十殿阎王和判官、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孟婆等冥吏,并集中反映在民间的习俗、节日和鬼故事里。
关于鬼节祭祀的鬼魂,一般分为两种:
一种是恶鬼,就是非正常死亡的鬼,比如杀死、溺死,烧死,吊死等鬼魂,民间称为枉死鬼。恶鬼是鬼魂思想中出现较早的概念。它是原始人类对死亡恐惧的直接反应。原始人对凶死者的鬼魂是相当恐惧的,往往对其进行不同的丧葬仪式,沿及至今,民间还有凶死者不得轮回转世而成孤魂野鬼或打入枉死城永世不得翻身的说法。这类鬼怨气最重,常常出来为祸人间。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又在恶鬼里加入了道德观念,即生前造下罪孽或做过昧心事,死后也要打入恶鬼行列。佛教“盂兰盆会”主要就是超度这些恶鬼,让其减轻罪孽,化解怨气,从而减轻痛苦。
还有一种,就是所谓的“善鬼”,主要是死去的祖宗和亲人,这类鬼魂祭祀是祖先崇拜的体现。在原始社会,善鬼的概念与恶鬼是几乎同时出现的,人们认为,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鬼魂非但不会害自己,而且还会在冥冥之中成为本氏族或后代的保护力量。这种思想对中国鬼文化的祭祀和丧葬习俗有很深远的影响,比如清明节和鬼节的祭祖活动,通过仪式,招回死去亲人的鬼魂来享用祭品,并祈求鬼魂保佑和降福。
中国的鬼节与西方的鬼节“万圣节”不同,现代的“万圣节”几乎变成了一个特殊意味的狂欢节,其本身也并不具有缅怀先祖的功能,而中国的中元鬼节,则更具有严肃性和孝教性,并产生不少禁忌,比如在鬼节里,不能独自一个人去河边,以免被溺死鬼拖下水,而成为它的替死鬼;做工程的,这一天不能开工奠基,商店和工厂也不选择在这一天作为开张日子等等。
中元鬼节的活动习俗,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招魂祭祖、做法事道场和放河灯三项了。
这里的招魂不同于人刚死的招魂,后者是人死之后,为了使其魂魄归于尸体和墓XXX,不至于游离在外成为孤魂野鬼而进行的仪式。前者的招魂则更加世俗化和具有亲切感,是对死去亲人的深情呼唤。祭祖一般在招魂后开始,各地的习俗都不一样,但大部分都有设祭祀酒菜、点香燃烛、烧纸钱等仪式,在祭祀完毕,全家人方可食用祭祀用过的酒菜。
做法事道场,佛家就是“盂兰盆会”,这场超度胜会是佛家普渡众生思想的具体展现,往往办得极为隆重,高僧云集,场面浩大。还往往在期间请戏班上演有关冥界神鬼故事的大戏,比如《钟馗嫁妹》、《白蛇传》等,颇得农村群众的喜爱。
第三项便是放河灯了,这项古老的习俗大约起源于南梁武帝时期,当时只是僧人在放生池里放河灯,后来流传到民间。成为人们表达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的美好习俗。每当中元节的夜晚,人们用纸扎成荷花灯,金鱼灯、小鬼灯、观音灯、元宝灯等各式彩灯,顺流而下,星星点点,闪闪烁烁,把整条河面装扮得美丽如诗。可惜的是,到了现在,除了少数民风古朴的乡镇,人们已经很难看到放河灯的活动了,这些美丽的画面也只能留在记忆里。
中元节的其他习俗,还有跳钟馗、发平安米等,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活动。
中元“鬼节”又称“孝子节”,因为佛家的目连救母,本来就是个孝子故事,巧的是道教的中元地官舜帝也是一个大孝子,加上我国儒家一向注重孝道,百德孝为先,所以使中元鬼节蒙上了浓浓的孝教色彩。孝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而佛家的盂兰盆会,也是华夏民族博爱、仁慈精神的体现,在这两点上,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元鬼节无疑具有其积极意义。
是由道教的故事传过来的。因为在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倒悬”指的的是释迦十大第子目莲的母亲死后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14日。
农历七月,中国习俗上称它为鬼月,谓此月鬼门关大门常开不闭,众鬼可以出游人间。七月十四,是鬼月中阴气最重的一天。传说这一天的子夜时分,停留于荒郊野外会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观。百鬼从奈何桥上过来,冥司点起大红灯笼他们,朝着阔别已久的阳界浩浩荡荡而来。所以这一夜,不宜外出。
在农历七月,很多人都能见到鬼魂,走夜路时也容易遇上鬼打墙之类,甚至经常有病人被附体。不过,遇到这种事情之后,一般会病一段时间,要么虚弱,要么直接卧病不起,数日后方可恢复。
七月来临,这类事情会越来越多。鬼月期间,每家每户都会在七月初一或之前将自家先人接回家以酒肉美食供奉。对于先人来说,这也是一年中难得的接受香火供奉的机会。因此,整个鬼月里,乡村里的人们很容易会见到鬼魂。
其实,除了农村,城里也容易见到。不过,与乡村不同的是,城里人都住高楼,家中多不设家神坛,也不将先人请回家供奉,而是在路边烧些纸火、香烛或食物给先人,并念叨先人姓名,感召先人前来领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