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楞严经》记载,佛陀本身有三十二相,而阿难尊者则有三十相,仅仅比佛陀少了两相,可以见得阿难尊者的样貌是何其的俊美。正是因为这俊美的样貌,阿难尊者在成佛的路上惹了凡心,使得自己的修行收到了阻碍。
据传说中讲,有一次佛陀举行完了法会。当时的波斯王准备了许多供养准备供养佛陀及其弟子。但是阿难尊者因为没有及时上前,于是就自己去了城中化缘。但是走了许久都没有化到吃食。于是阿难尊者疲累交加,想讨一口水喝。
这时阿难尊者遇到了一个打水的姑娘,于是他上前去讨水和。但姑娘说自己身份卑微,不配给阿难尊者这样的高僧供养一碗水。阿难则说,众生皆平等,还请姑娘给他端一碗水喝。结果在姑娘端水的过程中,阿难尊者的手碰到了姑娘的手。
阿难尊者动了凡心,禀告了佛陀。
阿难对佛陀说:我喜欢上了一女子。佛祖问阿难:你有多喜欢这女子?阿难说:我愿化身石桥,受那风吹,日晒,雨淋,只求她从桥上经过。会有多喜欢?
佛陀:可是一见钟情便倾心一世?可是不问回报而付出等待?阿难,某日等那女子从桥上经过,那也便只是经过了,此刻你已化身成了石桥,注定只与风雨厮守。这一切你都明白,仍旧只为那场遇见而甘受造化之苦。阿难,你究竟有多喜欢那从桥上经过的女子,令你舍身弃道,甘受情劫之苦?
佛陀道:“你与她曾有500世的夫妻姻缘,今世如何你自己定论。是否成佛,也是你自己的因果。”阿难尊者听了佛陀的话,便去寻了姑娘与她过了许多开心的时日。
但有一日,阿难尊者一道灵光开悟,返回了佛陀身边开始自己的修行。于是姑娘托阿难尊者的弟子给了他一封信。大意是她不想阻碍他成佛,她成全他。看完信的阿难尊者十分动容,于是大手一挥身后出现了自己的一缕影子。
他说这是他的情思,斩断的这缕情思会回去陪伴姑娘。他也能好好修行。
扩展资料:
佛教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前世是谁埋了你
从前有个书生,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
书生受此打击,一病不起。这时,路过一游方僧人,从怀里摸出一面镜子叫书生看。书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路过一人,看一眼,摇摇头,走了。又路过一人,将衣服脱下,给女尸盖上,走了。再路过一人,过去,挖个坑,小心翼翼把尸体掩埋了。
僧人解释道,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个路过的人,曾给过他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
但是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是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现在的丈夫。书生大悟,病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楞严经
楼主您好!
您前面所说,是“世间智慧”,也就是世间法层面的智慧。所谓世间法,一般涵盖于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比如: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所见所知所觉的五尘(医学涉及五色根)。社会科学的学说、思想、哲学、神学等,主要是五尘境上的法尘(心理学涉及六识:特别是第六识:意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涉及第七识同时也是第六根意根的一部分)。
如上,一切学者、哲学家、神学家、宗教家研究的对象,都包含在十八界世间法中。
其实,不仅如此,小乘佛法中证果的圣者,所修所证的对象也是如此: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又叫做“一切法”。
世间法上最究竟的智慧叫做“世俗谛”。这就是小乘圣者所证的“一切法无常、苦、空、无我”。世间法上,没有哪一个真谛能超过这个真谛。所以叫“世俗谛”。
般若智慧却不是这样,发起般若智慧的先决条件是“开悟明心”。凡夫及二乘人能得“相似般若”,不会得“实相般若”。
般若智慧,是亲证一切有情各各本具的真实心之后,在观察真实心的过程中发起的智慧。因此,一定要大乘悟后菩萨才能具备。
这个真实心,不涵盖于“一切法”的范围内。远离六尘境,远离见闻觉知。因此,如果用世间智慧来思维、整理。永远不会真正懂得般若。所以,大乘悟后菩萨所证,阿罗汉“穷尽思维不能测度”。何以故,不在思维中故。
最初的般若智慧,是初悟(禅宗“破本参”)时发起,叫做“般若总相智”;又叫“根本无分别智”。
凡夫及二乘人犹如“盲人摸象”,初悟菩萨犹如一朝眼明:一刹那看清了这头大象的总体相貌。所以般若总相智与世间智慧相比,犹如盲人与明眼人之区别。所以经中说:“千年暗室,一灯即明”:《楞严经》说:“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只获法身”(凡夫及二乘人由于未证实相,所以于实相“无明”。但是,二乘人在世间法层面上却是断尽无明的:其所断者,即是一切凡夫的无明:以为这个“我”真实不虚,不能断除我见。因此,断我见的人就是小乘初果圣人)。
进一步的般若智慧,是悟后久修菩萨(禅宗“破重关”“破牢关”)所发起,叫做“般若别相智”。又叫“后得无分别智”
此时,菩萨不仅亲证真实心的总相。而且因在实相法上深细观行实证,能知真实心的细微相。至此,即是全部的“般若智慧”。
具体来说,般若智慧可以叫“般若中观智”:实证真心之后,现前观察到真心的无量中道性,由此生起的智慧。比如:龙树菩萨的“八不中道”:“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去,不一亦不异”;《心经》(所谓“心经”,就是描述真实心的经典)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禅宗六祖大师所说:“何期自性,本不生灭”。都是般若中观智的体现。
这里,略说其中之一的“不生不灭”:
世间法上,不生就是不存在,不灭就是永恒不变。任何事物,其实都在生灭的一边。不可能既不生又不灭。一切法无有一法非生灭。这样思维,很多人就说:“所谓般若智慧,所谓中观。都是戏论。因为根本不可能”。或者说:“颠来倒去的说,无非是为了破除凡夫的执着,其实本质是:一切法空”。
这样的说法,不仅远离般若,乃至小乘初果也未证得。根本的落处,是将这个“不是法的真实法”涵盖于“一切法”的范围内来观察;是将这个不在三界中的法,当做三界中的法来看待。是将这个不属于六尘、六识心的法,当做凡夫所知所见的六尘万法,六识妄心来看待。
下面略说:
真实心,之所以叫“真实”,就是因为他永不坏灭,真实常住。如果是无常,就只能叫“暂时有”“虚妄不实”。不可冠以“真实”之名。那么,凡是已经出生的法,能见闻觉知的一切法。绝无一法能够常住,一定是“成住坏空”的过程。唯有永远都不出生的法,才能永不坏灭。
那么,既然没有出生,怎么能说他存在呢?这个真心,却又是真实存在的。若无真心持身(持身识),一切有情顿成死尸,名为无情;若无真心携带业种,一切果报不能显现;若无真心往来三世,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即成妄说;若无真心本自具足,一切凡夫永不成佛;若无真心真常不坏。佛法顿成戏论,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就要重写。这个真心,不仅记载于经典之中,而且为古来一切真悟者实证。可知可证,也可重复验证。
所以,此真心,即是“佛法义谛”。另有种种名称:心、唯心、本心、非心心、无心相心;佛、法身、实际、涅槃;如、真如、如来、如来藏;法、法性、诸法、一切法、非、诸法实相、空、空性、真实空、毕竟空、真空妙有;识、藏识、神识、本识、唯识、阿赖耶识、庵摩罗识、无垢识;我、唯我、真我、无位真人、父母未生前我;
通达般若之后,就是进入初地的圣位菩萨,成佛之道的“三大阿僧只劫”走完了三分之一。此后进入甚深极甚深的“唯识种智”修证阶段,直到究竟成佛。
说明:世间智慧、般若智慧、乃至佛地的“一切种智”。都是妄心(第六识)的事。只不过所知的对象与深浅不同。若是义谛的真心,如《心经》所说:“无智亦无得”:他完全不会去了别智慧与否的问题,乃至开悟、成佛都与他无关。正所谓“不与万法为侣”。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常住十方三宝
敬请参与:
语录指一个人的说话记录,一般用于正式文体,通常为了说明一段时间内某人的所说句子和语言特征等。现指能引起共鸣的、发人深省,有一定传播力的名人之言、网民言论、社会事件所产生的新词条。以下是我整理的,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达摩祖师语录11、夫至理无言,要假言而显理。大道无相,为接鹿而见形。
2、既见闻觉知还是无心,能知无心。
3、我虽无心,能见能闻能觉能知。
4、只是见闻觉知,即是无心。
5、假如见终日见,由为无见,见亦无心。闻终日闻,由为无闻,闻亦无心。觉终日觉,由为无觉,觉亦无心。知终日知,由为无知,知亦无心。终日造作,作亦无作,作亦无心。
6、如是三处推求觅心,了不可得,乃至於一切处求觅,亦不可得,当知即是无心。
7、众生迷妄,於无心中而妄生心,造种种业,妄执为有。
8、於无心中,妄执有心,造种种业,而实无不轮回六趣。
9、如是众生,若遇大善知识,教令坐禅,觉悟无心,一切业障尽皆销灭,生死即断。
10、定是无心,只为众生,妄执有心,即有一切烦恼生死,菩提涅盘。
11、若觉无心,即无一切烦恼生死涅盘。是故如来为有心者说有生死。菩提对烦恼得名,涅盘对生死得名,此皆对治之法。
12、当知有心,即一切有,无心一切无。
13、虽复无心,自然出种种妙法教化众生。
14、虽复无心,善能觉了诸法实相,具真般若,三身自在应用无妨。
15、虽复无心,自然能作种种变现,而我无心,亦复如是。
16、但於一切事上觉了,无心即是修行,更不别有修行。故知无心即一切,寂灭即无心也。
17、始知心外无物,物外无心,举止动用皆得自在,断诸疑网,更无挂碍,即起作礼,而铭无心。
18、若无心可得,即烦恼菩提亦不可得,乃至生死涅盘亦不可得。
19、夫无心者即真心也,真心者即无心也。
20、无有少法可得,诸佛如来但以不可得而得。
心神向寂,无色无形;
睹之不见,听之无声;
似暗非暗,如明不明。
达摩祖师语录21、国王赐法师宝珠以报救命之恩,法师问:请问三位,这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比这颗明珠更珍贵呢?
大王子:这颗明珠能照亮世上万物,世上也没有其他宝物可与之相比,只有法师之德行才配拥有此物!
二王子:我想说的都被王兄说了。
三王子:宝珠之光只照耀他人不能自照,我认为世上最宝贵的是智光。
二王子:什么是智光?
三王子:智光就是智慧之光,不但可以照明人的内心,更可辨别是非。
法师:诸物之中,何物无相?
三王子:诸物之中,不起无相。
法师:诸物之中,何物?
三王子:诸物之中,人我!
法师;何物?
三王子:法性!
2、师弟:大师兄,那不是天竺(印度)僧人吗?
大师兄:哼!我跟你们说,在污泥之中长出清洁的莲花,你们只可采妙莲之洁净,绝不可取污泥之混浊。
师弟:想不到师兄随口就能悟道,生于污泥之莲花也可取,舍其繁絮,取其精髓,妙哉!妙哉!
达摩祖师: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污泥能生莲,也是好泥土。
师弟:什么?污泥也有可取之处?